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[1]

相关概念

  • 急诊预检分诊:对急诊患者快速评估,根据急危重程度进行优先顺序的分级与分流。
  • 分级标准:客观指标,人工评级指标,设定相应时限和分级预警标识。
  • 响应时限:最长等候时间
  • 候诊时间:实际等候就诊时间

原则

  • 急危重症优先就诊:抓住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,分清轻重缓急,遵循从重到轻、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就诊原则。
  • 准确快速分级分区:依据科学标准进行准确分级,安排有能力的分诊人员和借助敏感性高的分诊工具进行快速、准确分诊,并合理建设规划急诊患者的就诊区域,实现分区救治,提高急诊患者就诊的安全性及高效性。
  • 动态评估及时预警:预判患者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,采取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予以动态评估,比如设定可控的最短响应时限、危重患者实时检测生命体征、设立巡回评估岗位等,及时发现病情变化、识别影响临床结局的紧急程度指标和实现及时预警的效果。
  • 以人为本有效沟通

预检分诊级别

  • I级:急危患者,需要立即得到救治。正在或即将发生生命威胁或病情恶化。
  • II级:急重患者,评估与救治同时进行。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,如不能进行即刻治疗则危及生命危险或造成严重器官功能衰竭,或短时间内进行治疗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。
  • III级:急症患者,短时间内得到救治。存在潜在的生命危险,如短时间内不进行干预,病情可能进展至威胁生命或产生十分不利的后果。
  • IV级: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。亚急症存在潜在的严重性,一段时间内未予治疗,患者情况可能会恶化或出现不利结局,或症状加重及持续时间延长;非急症患者具有慢性或非常轻微的症状,即便等待较长时间再进行治疗也不会有太大影响。

级别评定标准

  • 标准[1]:
    • 客观评估指标:患者生命体征、即使检验与检查,包括心率、呼吸、血压、氧合、心电图、血糖、心肌酶等。
    • 人工评级标准:将患者的症状合体征按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划分。主要症状体征:气道、呼吸、循环、意识为主。
  • 标准[2]:
    • 单项客观指标:脉搏、呼吸频率、收缩压、经皮血氧饱和度()、体温
    • 综合指标:改良早期预警评分:呼吸、体温、收缩压、心率、AVPU反应
    • 症状/体征指标:心搏/呼吸骤停、气道阻塞/窒息、休克征象、突发意识丧失、急性中毒危及生命等。

响应时限

  • I级:即刻
  • II级:10min
  • III级:30min
  • IV级:亚急症 60min,非急症2~4h

分区管理

  • I级:复苏区,即刻抢救
  • II级:抢救区
  • III级:优先诊疗区
  • IV级:普通诊疗区

就诊流程

  • 充分评估:
    • 重点询问和评估,包括气道、呼吸、循环、意识等方面
    • 迅速掌握主要症状、主诉、生命体征等
    • 分诊思路,从重症到轻症,将致命性疾病放在首位。
    • 评估内容:患者基本资料、来院方式、客观指标、主诉、症状、体征、目前主要问题(临床表现)、相关病史、检验结果、初始分诊级别(再次分诊时间和原因)、评估和诊疗区域、候诊时间、可能采取的抢救或治疗措施等。
  • 准确定级
  • 有效沟通
  • 妥善接诊
  • 动态评估:预检评估,确保患者在响应时限内得到安全救治;设置再评估时间,等候时间超过响应时限,立即启动再次评估,重新确认就诊级别;患者在候诊过程重出现病情变化,或获得了影响患者紧急程度的新信息,需要重新分诊并及时调整就诊级别。

参考文献

[1] 史冬雷, 刘晓颖, 周瑛.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[J].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, 2018, 27(6): 599-604.
[2] 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, 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. 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[J].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, 2016, 25(4): 415-417.